2015-16赛季英超第8轮,曼联客场0比3负于阿森纳。主队开场阶段早早奠定了三球的领先优势,尽管随后大部分时间里曼联握有绝对的控球优势,无奈球队在进攻中并没有找到办法,最终只能接受三球惨败的结果。纵观整场比赛,曼联在攻防两端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范加尔这对此役的战术安排显然难辞其咎。
双方出场阵容
阿森纳:33-切赫/24-贝莱林,5-加布里埃尔,4-默特萨克,18-蒙雷亚尔/34-科奎林,19-卡索拉/16-拉姆塞,11-厄齐尔(75',15-张伯伦),17-桑切斯(81',3-吉布斯)/14-沃尔科特(75',12-吉鲁)
曼联:1-德赫亚/36-达米安(46',25-瓦伦西亚),12-斯莫林,17-布林德,18-阿什利-杨/16-卡里克,31-施魏因斯泰格/8-马塔(82',19-威尔逊),10-鲁尼,7-孟菲斯(46',27-费莱尼)/9-马夏尔
令人绝望的开局
两分钟之内连丢两球、开场20分钟不到便已经三球落后。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开局,如此快速连续的失分不仅让比赛的悬念几乎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严重打压了球员们的士气。
全场比赛三个失球将曼联防线所存在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首先来看第一球,其实在当阿森纳在禁区外沿准备发起进攻时,曼联的防线已经完成落位,且在局部防守人数上并不处于下风。但问题出在对于厄齐尔出球之后的前插,居然无人进行盯防和限制。左中卫布林德位置前提试图封堵拉姆塞的传球路线,而阿什利-杨则几乎在大禁区线外处于停滞状态,厄齐尔正是利用这个时机插入曼联的肋部空当。值得一提的是,当厄齐尔在底线处完成传中时,阿什利-杨的位置几乎站在原地。
而在禁区的远端,其实只有桑切斯一名球员,但达米安却没有注意到对方的跑位,他的注意力其实也被禁区前沿的拉姆塞所吸引,于是给了桑切斯高速启动之后,绕过曼联防守的空间,最后接应厄齐尔的回传球,跟进完成破门。
再来看第二粒失球,阿森纳一脚直塞球便打穿了曼联整条后卫线,由于斯莫林上抢的位置过于靠前,于是当沃尔科特完成启动之后,他根本无力进行回追。可以看到最后在禁区内试图封堵沃尔科特的是从左中卫位置上补防过来的布林德。而在这次退防的过程中,对于对方厄齐尔的前插依旧没有加以任何的限制。
最后来看第三球,这是阿森纳成功的反击战术,由于曼联的阵型严重左倾,所以当在这一侧出现被断球情况时,本方右路区域存在巨大空当。阿森纳正是抓住了曼联这方面的防守漏洞,通过快速的传递,将球及时分给空当处的桑切斯,后者随后利用个人能力横向摆脱完成射门。
防守端的三大命门
阿森纳的闪击战打得非常成功,而曼联在防守端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其一是阿森纳对于斯莫林身后空当的利用。正如我们之前刚刚分析过的,阿森纳第二粒进球的取得正是通过一次简单的直塞前插的配合,由沃尔科特利用速度达到曼联后卫身后。其实对方开场第一次进攻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方面的用意,对于斯莫林习惯性处在高位的特点,阿森纳是有着针对性的布置。
其二是桑切斯对于达米安的完爆。可以说整个上半场达米安在右路的防守如同灾难,除了阿森纳后两个进球都是由右路完成终结之外,达米安还曾因为一次上抢失误,而被对方抓住机会从左路打出反击,由于这一侧落位防守时出现慌乱,也就给了拉姆塞最后在禁区后点无人盯防状态下完成射门的机会。对于桑切斯的防守,达米安在绝对速度和身体对抗方面都处于下风,而他对于对方在无球状态下的盯人也不够严密。
其三是中场特别是后腰位置对于阿森纳进攻推进限制不利。本场比赛范加尔安排卡里克和施魏因斯泰格的后腰组合,实战证明这是个失败的绝对。二人的中场拦截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很难第一时间抑制对方快速的传导,而回追速度偏慢的弱点,又不足以应对对方反击的展开。其实有关后卫上抢也是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后腰球员非但不能在后卫线身前起到屏障作用,而且还需要后卫们扩大自己的防守面积来制约对方的推进。
进攻时的无可奈何
阿森纳三球领先之后,阵型开始明显回缩,如此的领先优势使得主场作战的他们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所谓技术统计层面的华丽。而对于曼联来说,控球时间的提升也正是由此开始。但遗憾的是,在接下来70多分钟的时间内,曼联的进攻并没有打出实质性的威胁。
曼联的进攻的重心开始重点放在了左路,也就是孟菲斯和阿什利-杨所在的一侧。这应该算是目前球队在左路进攻的全部家当,但二人却没有在比赛中形成所谓的合力。很重要的原因是二人的位置相距过远,很难有所呼应和配合,更多时间我们看到的是阿什利-杨被压制到中场附近,孟菲斯还是尝试个人的内切。由于此役代打左边后卫,所以试图通过杨的突击来制造进攻纵深并不现实,在没有绝对空间的情况下,这一侧的进攻虽然次数更多,但效果不好。
至于右路的进攻,上半场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是马塔几乎不具备突破和下底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达米安被对方这一侧的进攻的明显压制。所以更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仅仅是,马塔和鲁尼完成的所谓的交叉换位。上半场后半段,曼联也曾尝试过通过两侧的连续转移拉开空间,但归根结底右路进攻充其量也只属于佯攻状态。
两个边路虽然有所侧重,但并没有形成对于阿森纳的绝对压制,在这种情况下曼联又开始寻求强打中路渗透以及中场距离的长传冲吊打法。而实际情况是,阿森纳阵线的回收根本不会给曼联地面短传的空间,而前场并没有绝对身高作保障,所谓的高空球更像是快速地将球权易手。
半场调整改观不大
下半场一开始,曼联便连换两人,费莱尼和瓦伦西亚换下孟菲斯和达米安。目的很明显,增强两次两侧转中,然后利用好费莱尼的高度将进攻简单直接化。同时,用瓦伦西亚弥补上半场右路防守的不足同时加强这一侧的下底突破。
有了费莱尼的存在之后,曼联的确开始尝试起了向禁区内直接寻找高点的配合。但类似的套路却进行的并不坚决和彻底,两个边路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的起球,相反费莱尼却一次次的将自己的位置拉出禁区,或扯到到边路接球,或者干脆后撤到中场起到后腰的作用。尽管费莱尼的上场标准着球队进攻的改变,他至少也在前场就地反抢层面带来了提升,但所谓的正面轰炸却没能真正得到体现。
整场比赛在进攻端仅有的亮点或许还是马夏尔的个人能力。上半场最有威胁的一次射门,就是接到队友右侧传中球后,在禁区内完成停球、转身的射门。进入到下半场之后,马夏尔也开始向两个边路扯动,他的突破过人是球队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给予阿森纳防线压力的进攻手段,但
战术安排的失败
尽管在控球率层面,曼联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但从攻防两端的实际效果来看,本场比赛更类似于一场完败。
首当其冲的便是战术安排的问题。范加尔依旧希望在客场打出以我为主的控制足球,却忽视了阿森纳才是真正的传控起家,对于相应战术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对方显然更加熟练。一旦球队中场运转不流畅,或者陷入对方节奏之中,以曼联现有人员打法是很难限制住阿森纳快速流畅的地面进攻。其实通过开季几场比赛的情况来看,无论球员的高光表现几乎是以体系运转流畅作为基础的,一旦球队在整个攻防转换过程中出现停滞和卡壳现象,个体的发挥往往很难改变局面。
其次便是人员的选择。正是基于战术设计的指导思想,此役范加尔排出了卡里克和小猪的双后腰组合,而把拦截能力和防守覆盖面积更大的施奈德林放在替补席上。这方面的弊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有所说明。需要指出的是,在对阵阿森纳的比赛里,其实无论是弗爵爷时期,还是莫耶斯治下,都有着很好的范本,就是通过中场的绞杀切割掉阿森纳的中场联系,以此彻底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然后伺机打对方的反击。
当然我们说,除了中场防守力不足的问题之外,所谓的中场控制力也没有因为如此的阵容安排得到体现,甚至可以说小猪打了一场极为混沌的比赛,他对于场上位置的选择以及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几乎用了整场比赛进行调试。范加尔的战术体系无论是何种打法首先是需要强大在中场进行支撑,一旦在这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那所产生的结果自然是结构性的错乱。
客场负于阿森纳之后,曼联暂时让出了英超头名的位置。输球并非世界末日,真正应该让我们反思的是这样一种输球的方式。显然范加尔对于球队的改造仍在进行之中,但不是每一次成绩的起伏都可以归结为阵痛期的必然结果。曼联需要从自身寻找问题,这笔学费虽然算不上昂贵,但至少应该交得有价值。(鲍文龙)
很可惜其他队友对他的支援并不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