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被弱旅马其顿逼平对意大利带来的打击,并不亚于一个月前的伯纳乌惨案。此役,文图拉迫于舆论压力起用三中卫阵型,老帅原本希望在依靠BBBC组合保证球队防守下限的同时,利用三前锋和双翼卫的冲击力快速解决战斗。然而,受限于中场技术含量不足和边路联动效果不佳,意大利人在中场推进环节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大量的就地反抢和长传进攻没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变回三中卫,祭出三前锋】
在伯纳乌之战结束后,G组的出线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意大利在相互战绩处于下风且净胜球落后较多的情况下已经基本失去了争夺小组第一的可能,当然,文图拉的球队被身后的阿尔巴尼亚追上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不上不下”的机遇让意大利人感到既庆幸又无奈。在接下来的两场比赛中,文图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尽可能地奉献出高质量的足球来挽回声誉,努力调试阵容和打法来为附加赛准备。
此役的对手马其顿可谓是现阶段意大利遇到的最好试金石,巴尔干人实力平平但在防守中却韧劲十足、不屈不挠。在缺少主力中锋的情况下对付决意死守的对手,这对于任何强队来说都不会是轻松的工作。由于对手缺乏稳定高效的得分手段,崇尚进攻的文图拉不需要过多为防守操心,他在此役的主要工作就是调试锋线人员、寻找最优组合,蓝衣军团需要一场具有说服力的大胜来洗刷上一轮大败西班牙之耻。
自进入国际比赛日以来,意大利足坛的热门话题由“尤文图斯和那不勒斯究竟谁更出色”变成了“国家队到底应该使用什么阵型”。在本次预选赛初期,文图拉在对阵以色列、西班牙和马其顿的比赛中沿用的是孔蒂时代的352阵型,2胜1平的战绩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或许是为了容纳更多的前场进攻好手,或许是为了出于技术足球革新的需要,文图拉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变阵424/442,即大幅度削弱后场核心区域的人员配置,在两条边路各自增加一名边前卫/边前腰。
尽管424阵型帮助意大利顺利击败列支敦士登和阿尔巴尼亚,并在热身赛中完胜南美劲旅乌拉圭,但客场惨败西班牙一役注定将成为文图拉424试验的绝唱。贝洛蒂和维拉蒂的受伤意味着蓝衣军团需要依靠结构更紧密的阵型,来弥补多个位置上单兵实力的缺陷,球员们所熟悉的三中卫阵型成为了必然选择,文图拉在赛前需要做的最后抉择就是到底是使用双前锋攻坚的352阵型,还是启用更加具有侵略性的343。
基于需要加强进攻和中场中路人员短缺的现状,文图拉最终选择了为单箭头因莫比莱配备两名搭档,并安排在424体系内鲜有首发经历的帕罗洛为三叉戟提供后排支援。从比赛的实际效果来看,343阵型展现出了适合驱动前场压迫的特点,两名内锋的存在让三路攻击纵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阵西班牙时两翼之间缺乏联系、同侧边路球员位置重叠严重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然而,由于中场及边翼卫对锋线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支援,蓝军非但未能在掌控球权的时段杀死比赛,反而在下半场中段变阵加强进攻后失去了对比赛的控制权。
【中轴线上缺少支点,进攻组织与长传效率皆不理想】
“球队和阵型安排?这周我们的备战效果不错,我觉得球员们对比赛的热情和求胜欲更加重要,球员们都一直为比赛付出全部努力。”至少从意大利球员在开场后就能迅速进入状态、前60分钟内不断寻找机会压迫对手的表现上来看,文图拉在球员中还是颇受拥戴和支持的。不论是基耶利尼和巴尔扎利这样见多识广的老将,还是因西涅和加利亚迪尼这样在其任内上位的球员,亦或是近期才开始得到机会的扎帕科斯塔和韦尔迪,都能很好地按照老帅的部署去执行战术。蓝衣战士的“热情”和“求胜欲”并没有太大问题,导致他们的进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阵容上的结构性缺陷,即中场技术含量不足以及边翼卫与边锋配合效果较差。
蓝衣军团在开场后就迅速取得了控球权,马其顿方面试图依靠343阵型的“镜像”兑子来限制意大利人的发挥,这反而让他们暴露出了个人能力上的缺陷。意大利的3421阵型在进攻中形成一个325站位,扎帕科斯塔和达米安前移到中场配合三前锋试验,马其顿被迫将两名边锋调整到后场才能有效地应对压力;进入半场防守阶段后,两名蓝衣翼卫会回到后卫线上,因西涅和韦尔迪(多数时间为后者)会来到中场帮助双后腰完成防守,形成一个能够对边肋部形成一定保护的532阵型。
意大利人所熟悉的352阵型架构重心在中后场,孔蒂在欧洲杯期间将德罗西固定在三中卫身前担当“阵眼”以掌控全局,球队的阵型实际上更加接近于3421。在这套以德罗西和佩莱为前后支点的体系中,达米安、弗洛伦齐、德西利奥和坎德雷瓦等边翼卫提供战术宽度,球队的反击是依靠中锋佩莱的背身拿球引导两名内锋贾凯里尼与埃德尔)来冲击肋部,往返能力很强的帕罗洛用大范围跑动向有球的队友提供支援。
文图拉在2016年底的几场比赛中使用的352阵型的运转模式大致如此,他做出的最重要改变就是使用两名机动性很强的前锋互为犄角,并在双前锋身后安排技术型球员来提供近距离的中场支持。因莫比莱和贝洛蒂都可以争抢第一落点,两人的组合即便无法带动整体进攻,也可以凭借个人能力解决大部分中下游球队。博纳文图拉和贝尔纳代斯基这样的球员都曾在三中场体系内获得首发位置,两名可以随时支援边路的球员会给阵型带来很多变化。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锋和拖后中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球队依然存在着对双支点的依赖。
现阶段的意大利队之所无法打出这种立体进攻配合,便是源于两大“支点”的缺失。两名中前卫难以在对手的中路包围圈中完成背身接球、转身摆脱以及向前出球,他们不但无法有效地完成组织和调度任务,而且在中路拿球时畏惧逼抢、失误率较高,只能在边中卫与边翼卫进行传递的时候,回撤到靠后的位置接应横传,获得正面持球的机会。缺少中锋球员意味着依靠BBC策动的长传只能是增加提前量的纵深传递,马其顿在无球状态下一旦没有实施前场逼抢会非常注重控制卫线与门将之间的距离,因莫比莱很难利用突然的后插上反跑来获得单刀机会。
【复制萨里战法,活用因西涅】
文图拉此役的排兵布阵又将在赛后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因为老帅推出了一个很有特点但存在着明显缺陷的首发阵容。工兵型中场帕罗洛和年轻球员韦尔迪、加利亚迪尼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蓝军中前场的活力,即便缺少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场组织者梳理进攻,他们也可以利用不间断的高位反抢来获得从靠前位置发动快攻的机会。然而,由于斯皮纳佐拉在伯纳乌之战中表现不佳,文图拉选择了更加稳健的达米安作为左闸,进攻能力较强的右翼卫扎帕科斯塔承担更多的向前支援任务。当球权开始逐渐集中在因西涅脚下时,那不勒斯中场在左翼得到不有效的支援,另一侧的扎帕科斯塔同样需要更多地孤军奋战,由于韦尔迪和达米安在进攻端的式微,原本在阵地战中十分关键的边锋与边翼卫联动环节变得效率低下。
发现了问题之后,文图拉在上半场中段调整了进攻策略,因西涅和韦尔迪不再像开场阶段一样靠近边线与边翼卫进行配合,而是更多地采取横向游弋帮助中场与中锋取得联系。因西涅在这一段阶段表现十分出色,他既能在肋部与因莫比莱完成踢墙配合后前插射门,又能横向移动指挥右路进攻后插入禁区抢点。意大利打破僵局的进球来自于一次定位球进球,马其顿的解围球被埋伏在外围捕捉第二落点的因西涅得到,后者在体格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巧妙地夺取了球权并送出精准直塞。
新时代的意大利足球面临着和巴西足球相似的问题,那就是昔日孕育天才的街头文化的消失,大量足球学校输出的模式化训练看似可以夯实青训基础,实则降低了金字塔尖人才的出产率,这对长期依靠“9号半”球员来提升上限的意大利国家队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因西涅来自青训基础相对薄弱、硬件条件相对较差的坎帕尼亚大区,这反倒让他能够在新时代的意大利球员中独树一帜。得益于疯狂科学家泽曼和战术大师萨里的点拨,因西涅成为了意大利国家队中唯一在强队(俱乐部)担任前场核心的球员。在德罗西、维拉蒂和贝洛蒂缺阵的情况下,因西涅自然成为了文图拉的倚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