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调查:国内女子足球生存现状
2015年女足世界杯上,中国女足闯进八强,虽然最后惜败于美国,但也给国人带去了不少欣喜。同时,姑娘们的表现,也让球迷们的目光难得转移到了女足这个话题上来。如果不是世界杯,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看女足,大部分球迷甚至叫不出几个球员的名字,这就是女足的发展现状。女超联赛无人问津,俱乐部难以独立生存,球员待遇低下,国家队选材面极窄,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打进八强,郝伟和他的队伍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
然而,我们不知道,这支球队,这些队员,是否又会在世界杯后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联赛?锦标赛?足协杯?】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职业足球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赛体制的成熟程度。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女足运动起步还是相对较早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联赛的雏形。然而,30多年发展至今,各项赛事依然没有稳定的模式,着实让人感到无奈。
总的来说,在中国女足的历史上,有过4种相对较大的赛事。
首先来说的是全国女足锦标赛。这项比赛起始于1983年,是目前历史最悠久的女足比赛。锦标赛的赛制类似于联赛和杯赛的结合,先循环再交叉淘汰。例如,2015年女足锦标赛就是16支球队分成两个小组,在两个阶段内完成集中性的循环赛,最后小组前两名组成四强,在第三阶段完成最终排名赛。
(图)今年女足锦标赛第二阶段已经于6月9日在漯河和潍坊分别结束,大连、江苏、北京、山东将在第三阶段角逐冠军
不过,由于每年参与队伍数量不稳定,锦标赛的赛制很难有持续性。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这十年间,全国女足锦标赛的赛制就改了6次。
相对于女足锦标赛,女超联赛虽然时间较短,但却是知名度相对较高且真正意义上的联赛。
1997年,首届女超联赛正式开幕,尽管只有4支球队参加,却标志着中国女足史上首次主客场制联赛的开始。然而,在当时中国足球大环境不景气,以及球迷对女足关注度不高的背景下,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03年至07年,女超联赛采用了分区赛会制度,一度彻底消失在了球迷的视线里。
(图)1997年首届女超联赛;现在想要寻找当时的图像资料实属不易
还好,2015年足协加大了对女足比赛的整改力度,在设立三级联赛的设想下,先建立了女超、女甲联赛的体系,完善了升降级制度。同时,国内媒体也开始进行现场直播。当然了,由于资金、队伍的限制,女甲仍然只能停留在赛会制阶段。
(图)首届女甲联赛也已经顺利开始,虽然参赛球队比预期要少很多,但已经是不错的开端
说到女超联赛,不得不提一下全国女足联赛。92年开办的全国女足联赛采用与锦标赛类似的分区赛会制度,并曾与锦标赛、女超并称“女足三大赛”。最终,在2011年,全国女足联赛与女超合并,算是消除了两个联赛并行的假象。
女足比赛多,时间却个个错开,这也和队伍少、比赛少有关。因此,如果再冒出一个06年诞生的足协杯,也大可不必惊讶。
相较于男足足协杯在年末,女足足协杯一般在2、3月份,采取赛会淘汰制。从2012年开始,足协杯由南北分区,改为杯赛形式,短短2周,排名座次便尘埃落定。
(图)2015年女子足协杯决赛,上海队夺冠,然而并没有任何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要想完全了解四项赛事的发展历程、球队球员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三十年的发展中,各项比赛的赛制、时间、参赛队伍数量几乎都在发生着随心所欲的改变。诸如锦标赛于女超联赛开始后停办六年,或者07世界杯、08奥运的赛事全面缩水,无需赘述,这些只是女足联赛系统不完善的冰山一角。
【职业?薪水?前程?】
世界杯期间郝伟的“化妆品言论”引起了舆论的哗然,没人能想到,代表中国出战世界杯的女足姑娘,连日常基本开销都不能完全满足。事实却是,站在镜头前的姑娘,已经是收入相对较高的女足群体了。
放眼当今女足,收入低已经成为了代名词之一。类似于江苏、上海这样的球队,主力队员还有近万元的月薪;其他球队好一些的可能只有三四千,更不用说替补队员和梯队队员了。
(图)去年曝出的全国女足锦标赛伙食
2007年本土世界杯后,女足成绩一路走低,先后错过11年德国世界杯和12年伦敦奥运会,这对国内女足发展形成巨大打击。在物价不断提升的年代,女足收入却持续缩水,俱乐部运营入不敷出。
早先传出的郝伟零工资带队至少还有足协撑腰,像近两年阿尔滨女足欠薪的消息、以及很多国脚在俱乐部拿着一两千块钱的新闻,不禁让人感叹女足发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待遇低的直接影响就是越来越少的女孩全身心投入到足球运动中来。孙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说:“有些球员会拒绝国家队的征召,因为她们知道不会一直踢足球。而选择进国家队,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可是,在我那个年代,国家队就是最高荣誉。”
越来越多的女足球员选择早早退役。球迷们相对熟知的前女足主力中场毕妍,在26岁就选择退役去北体大上学,在她眼中,社会永远看的是学位,而女足的出路却非常狭窄。
(图)被称为“20世纪最好的两位女足球员之一”的孙雯,如今致力于女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前北京队的王丹丹是一名很有灵气的球员,不过当商瑞华要招她进国家队时,却得知她宁可摆地摊卖服装,也不愿意再踢球了,只因收入太低。
两年前,四川队来上海踢比赛,一路忍受大客车的颠簸,并且只带了11人来比赛,只图一个“省”字。
这样看似“奇葩”的事情,在中国女子足坛实属常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毕妍那样好运,退役后进入大学读书。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女足的收入低、出路窄的问题,却仿佛都是空谈,毫无改观。这样下去,只会有越来越少的女孩子踢足球,越来越少的球迷关注女足,这样陷入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
【刨根问底,路在何方】
美国媒体在世界杯之前曾经做过一份中国女足的调查,来问诊这个曾经的女足强国衰落的现状。其中,一个数字让人惊愕。在中国,12岁以上的注册球员不到7000人;而刚刚淘汰我们的美国,即使近年来遭遇联赛停摆等各种波折,仍然有170万注册球员,足足高出了近250倍,这样的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诚然,女足比赛竞技性不强,商业价值不高,是一大根本原因。但是横向比,我们和日本、欧美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而这方面的差距,则体现在了政策与球队规范化的问题上,也许以下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俱乐部无法脱离体制。今年2月,上海国泰君安永柏俱乐部成立,年投入2000万,这是中国女足史上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大部分俱乐部即便有冠名和赞助,也无法摆脱体育局的关系,而这一点大大拖累了女足职业化的脚步。
(图)上海国泰君安永柏俱乐部成立,成为首只完成职业化的女足俱乐部。
2013年,很多女足俱乐部还没有意识到自由转会对于国内足坛的影响。年初,杭州队李影加盟韩国水原三星的消息一度吸引了不少关注。事发之后,杭州队一再强调人事关系、球员培养等问题,然而对于球员转会只是无济于事。之后,李佳悦、吴海燕纷纷效仿李影,也是钻了国内这方面欠缺规范管理的空子。
同时,非职业化的运营模式也给挂靠男足俱乐部、大学足球队增加了难度。
第二,群众基础太低。尽管计划生育有所开放,现代家庭愿意送女儿去踢球的仍然少之又少,对孩子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女足在校园中开展的潜力。
(图)中国开展校园女足运动的学校还是太少了
而且,上文提及的薪水、出路问题,又从另一个方向抑制了女足人口的增长。
如今,女足球队的解散和重组是频繁而又悄无声息的,很少有俱乐部有完整的梯队体系。本届世界杯,中国女足平均年龄23.5岁,是最年轻的球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球员谋出路早退役的残酷现实。
提到女足,我们再也不像十年前一样总是满嘴铿锵玫瑰的赞许,更多的是对于现状的不满,却无可奈何的惆怅。无可厚非的是,这两年女足关注度和政府、媒体、企业力度都有提升,青年队比赛也逐步增多,我们只是希望这样的一点点进步可以长期保持下去。
其实,方法不是没有。即便女足商业价值和竞技因素都无法和男足想比,但我们也看得到欧洲相对稳定发展的女足联赛,以及美国惊人的女足人口,还有我们的近邻、连续两届世界杯打进决赛的日本。这些国家为何能够取得成功?有哪些合适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敬请关注下一期女足现状深度调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