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足球网(http://zuqiucctv.com)讯 北京时间6月19日23时,2014年巴西世界杯冠军德国队终于在索契亮相。至此,2017年俄罗斯联合会杯的全部球队都在世人面前登场。
△德国队众小将庆祝进球
当年举起大力神杯的冠军队成员并没有在本届赛事中亮相,退役的,养伤的,当教练的,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刘教练在感慨岁月不饶人的同时,也发自肺腑地为德国青训体系感到叹服。此次出战联合会杯,大多数的德国第一阵容球员都获得了休养的机会,在德国队征战U21欧青赛赛场的同时,勒夫启用了很多在俱乐部踢得风生水起,但很少获得国家队出场机会的球员。反观2015年亚洲冠军澳大利亚队,波斯特科格鲁的选择并不太多,最近的几轮比赛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尽管德国凭借一众小将的发挥3-2惊险战胜了对手,但是袋鼠军团表现出来的韧性也使得德国中场的隐忧暴露无遗。
首发阵容:两队主教练在中场的排兵布阵决定了比赛的进程
△澳大利亚vs德国首发阵容
波斯特科格鲁的排兵布阵并不意外,这一套3-4-2-1可以说是目前澳大利亚方面的最强阵容:高中锋9号尤里奇领衔锋线,身后是13号莫伊和23号罗吉奇搭档的双前腰,中场位置是带着队长袖标的5号米利甘和21号隆戈,两个边路交给16号比伊奇和7号马修-莱基,后卫线上是8号怀特、20号塞恩斯伯里、2号德格内克。这样的布置用意很明确:三中卫锁死对手中锋,四中场的部署强化中场的争夺,伺机从边路向前输送球权,在高中锋尤里奇掩护下为后续的两名前腰创造机会。
勒夫的首发阵容看上去是一套标准的4-3-3:2号穆斯塔菲、18号基米希、16号吕迪格和3号赫克托组成后防线,中场由21号鲁迪出任单后腰,两肋部位是8号格雷茨卡和13号施廷德尔,7号德拉克斯勒戴上队长袖标和20号布兰特担纲两侧飞翼,9号瓦格纳在锋线形成支点。但是,开场之后我们却看到,鲁迪拖后,小德频繁向中路移动,赫克托与布兰前插的强度和深度像两名边前卫一样坚决,中路的格雷茨卡向前移动尽可能靠近瓦格纳形成实际上的双前锋,进攻的阵型更接近于3-1-4-2或者3-5-2,这样激进的兵力投入,就是旗帜鲜明地利用年轻球员的冲击力,争取从第一分钟便接管比赛,不给对手站稳脚跟的机会。
澳大利亚战术特点一:高位逼抢
开场后,澳大利亚的阵型迅速散开,尤里奇、穆伊、罗吉奇在德国队的后卫线展开逼抢。德国队的后防体系面对如此高强度逼抢并没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度被抢得失去了方寸,只能向前场盲目地长传意图摆脱对手的纠缠。可以看出,波斯特科格鲁的逼抢布置就是不希望让对手的球权轻松地交到中场球员的脚下。
这样的逼抢很快收获了成效。1分13秒,莱基获得球权之后,澳大利亚队几乎获得了人数对等的反击机会。刚刚展开阵型的德国队不得不即刻收缩回防。澳大利亚队将全场紧逼的战术贯彻得很好,他们也凭借这一份坚持收获了进球。
上半场即将结束的时候,德国队球员出现了一丝分神,大批球员集中在本方半场却迟迟无法将球权转移到锋线,在双方人员都十分密集的区域里,传球失误只是迟早的事情。40分26秒,当德拉克斯勒仓促间选择传球时,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澳大利亚球员的包围之中,身边已经没有多少合适的选择。澳大利亚正是从这次断球中获得了反击的机会,最终由罗吉奇扳平了比分。
澳大利亚战术特点二:边路强攻
除了通过高强度逼抢获得快速反击的机会外,澳大利亚在上半场为数不多的阵地战进攻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左路的强攻,比伊奇则是这一侧进攻的旗手。不可否认的是,澳大利亚在边路的进攻中一度给德国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面对同样重兵把守的德国队半场,澳大利亚人彰显出对边路进攻的执念,比伊奇持球后,反复需求与隆戈、穆伊的配合,试图强行在左路打开一条进攻通道,而在进攻受阻、不得不回传重新组织之后,依然执拗地在左路做文章。这样的战术设置,如果不是波斯特科格鲁对比伊奇的倚重,那就只能是他对边路进攻的执着。
下半场的换人调整体现出了波斯特科格鲁的狡猾。替补上场的10号克鲁泽显然是带着任务来的,在德国队换人变阵后,克鲁泽如同上半场比伊奇的镜像一般在右路活跃。比赛第67分钟,克鲁泽在右侧中场拿球,与马修-莱基之间仅两次传递便在德国队的铜墙铁壁上划出一条细缝,险些造成威胁。此时的德国队不知是哪里萌生的懈怠,任凭澳大利亚人控制着比赛节奏,被动挨打。
德国队战术特点一:边路反击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波斯特科格鲁的全场逼抢部署的确帮助澳大利亚扳平了比分,但是,实际上第一个失球的原因也正是全场紧逼:在中前场投入大量兵力就意味着防守上会出现大面积的空档。
开场对德国阵型的误判,导致澳大利亚队没有注意到德国队两名翼卫的位置竟然如此靠前,以至于当比赛进行到第4分钟,布兰特出现在澳大利亚肋部即将接球下底的时候,整条后防线竟然没有完成适当的轮转盯人,而是一股脑地全体收缩至本方小禁区前,大禁区弧顶附近则给施廷德尔留下一片开阔地,后者劲射破门,毫无阻碍。
第40分钟,就仿佛是第4分钟的翻版,德拉克斯勒同样在布兰特之前得球的地方接到队友传球,轻松下底,轻松传中,如果不是马修-莱基神奇解围,恐怕比分也已经被改写。
德国队战术特点二:撞墙式配合
在进攻中迟迟找不到灵感的德国队无疑忍受着“无脑综合征”的折磨。纵观整个中场兵力配置,很难指出谁才是球队的中场指挥官,谁才是前场司令塔,纵然德拉克斯勒和格雷茨卡出任了双前腰,但两人并没有起到串联球队、撕扯防守的作用。鉴于这个困局,勒夫设计了一套更为精巧、实用,但又不那么好操作的战术——连续短传配合,也就是俗称的撞墙式配合。
比赛第13分钟,吕迪格趁着澳大利亚人回缩,大步流星地趟过中场,传给早已插上的赫克托。赫克托倚住防守球员后,一脚回传给前来接应的德拉克斯勒,随后立刻反身向底线跑去,小德也心领神会,撞墙式配合,传向底线。可惜赫克托被莱基放倒,没有形成突破。
第33分钟,我们看到小德再次策划了一组连续撞墙的进攻尝试。德拉克斯勒左路拿球稳步推进后与施廷德尔撞墙配合,将中卫的注意力吸引到中路,随后一脚挑传找到前插至禁区里的布兰特,后者差之毫厘。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第47分钟,下半场刚开始,波斯特科格鲁似乎没有从上半场中吸取教训。基米希右路参与进攻,与布兰特撞墙式配合后突然挑传禁区,格雷茨卡反越位成功,打进国家队比赛的处子球。
综述:没有中场大脑,没有推进速度,德意志青年军能走多远?
从进球的时间来看,德国队的三粒进球中有两粒进球是在半场比赛刚刚开始的时候,青年军的冲击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顽强的澳大利亚人并没有在遭受重创之后早早放弃,相反的,他们坚定地执行着波斯特科格鲁的战术,不断地将德国队拖入中场争夺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将比分迫近。从阵型上看,勒夫以3-5-2阵型首发,的确打了波斯特科格鲁一个措手不及,但当勒夫忌惮对手反击而将阵型后撤时,澳大利亚在中场囤积的重兵变成了德国队不可逾越的障碍。
单看勒夫的排兵布阵,的确有一定得想法在里面:吕迪格出任盯人中卫,布兰特和赫克托各自撑起边路,施廷德尔突前做影锋,德拉克斯勒后撤做组织核心。这一系列变化既有可能是锻炼新人,也有可能是演练战术。但都没有解决中场没有传球大脑,传球没有想象力,进攻没有活力,完全靠堆砌攻击手来解决进攻乏力的问题。这是标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了调度从容、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也没有了横刀立马、专司防守的坚实屏障,更没有覆盖全场、奔跑不歇的B2B中场,德国青年军在这一块兵家必争之地的表现更像是抱团取暖,而非团结奋进。
此外,在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球权争夺的时候,尤其是对方稳住阵脚不再进行大开大合的长传转移之时,德国的年轻球员们往往陷入了迷茫,球权转移犹豫、进攻推进迟缓,不能够快速地从泥潭战争中摆脱出来,反倒是澳大利亚队打出了几次大范围转移,绕过了德国队的防守阵地。每个半场一开始火热的状态几乎只够烧10分钟,剩下的35分钟就只靠死撑,加之莱诺黄油手,忍不住为德国队揪心。
总而言之,就这场比赛而言,勒夫的战术有亮点也有不足,但是这套阵容的硬伤也十分凸显。在面对澳大利亚的时候赢得都如此艰难,很难想象在面对韧性更加强劲的葡萄牙、俄罗斯会是怎样的一番困局。诚然,德国一队正在休养生息,国内的青年才俊分出了一半征战欧青赛,主教练勒夫在比赛中的诸多尝试自然多了几分锻炼新人、演练战法的味道。作为德国队的忠实球迷,刘教练更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新人能够进入国家一队的候选名单,更希望看到瓦格纳的强壮和维尔纳的速度完美融合,更希望看到聚勒的稳健与基米希的轻灵相辅相成,更希望看到德拉克斯勒的组织与格雷茨卡的跑动自由穿插,相信这样一来,每名年轻球员都能够在勒夫搭建的战术平台上发挥自己最为闪亮的一面,这支青年近卫军就一定可以走得更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