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世界足坛无疑属于德国。在德国青年队成功举起U21欧青赛冠军奖杯后仅两天,以多数同年龄段球员为班底的德国国家队(相当于德国二队)在俄罗斯举办的联合会杯上同样举起了冠军奖杯——在同一时间,在不同舞台,德国人用荣誉向世界足坛继续炫耀着青春的崭新力量以及未来的无限希望。
就在德国足球举起奖杯后不久,一则与德国足球有关、更与中国足球有关的新闻吸引了国内球迷关注。上月初,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了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习近平主席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表示,中德两国足球合作正在不断深入推进,中方愿同德方加强足球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
前瞻:德国足球值得我们学习!
回顾往昔,德国足球曾在本世纪初经历了青黄不接的阵痛期。不过,痛定思痛的德国人自此开始扎根未来,并通过多年来在青训足球中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1993年出生的德拉克斯勒已成为德国队的“老将”,1995年出生的基米希甚至戴上了德国队的队长袖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随着“金元足球”而日益火热的中国足球如今在整体水平层面却始终没有成长与进步,特别是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更是遭遇着青黄不接的痛楚——国内赛场依靠足协所制定的“U23政策”才能让年轻球员确保登场,而U20国家队甚至要远赴德国参加第四级别联赛才能得到比赛锻炼。
当然,对于如今的中国足球而言,赶超德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德国人近10余年来在青训足球发展中所收获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创新发展和理念坚持却着实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正如习主席所言“希望更多青少年投身中国足球事业”,而这正是中、德足球合作中理应实现的根本所在。
上个月初,我们曾经刊文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教练培训以及发展计划等四个方面对德国青训足球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本文将在承接上文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抛开U23政策,我们应该向德国足球学什么?
观念:自己能培养,为何还要花钱买?
(图)你能认出这两位球星吗? 来到夏季转会期,我懂曾刊文列出这么一个题目而吸引了诸多球迷关注:为什么德甲球队很少引进大牌球星?当然,“五行缺金”是重要因素,但此外还是有另一种回复赢得了更多共识,即“德甲球队自己就能培养大牌球星,因此没有必要再花钱去买”。
其实,这个答案最初并非出自我懂球迷之口。早在数年前,前沙尔克04体育主管黑尔特在接受采访时便曾这样说:“球迷们当然喜欢看到球队花巨资引进大牌球星。但是我们认为,既然自己就能培养出身价3000万的德拉克斯勒,为什么还要去转会市场买呢?”的确如此,矿工近年来送走了霍尔特比,迎来了小德的成长;送走了小德,萨内一跃成为核心;送走了萨内,格雷茨卡和马克斯-迈尔如今闪耀足坛……
或许有球迷感叹德甲球队居然把没钱买球星的理由讲得清新脱俗,不过黑尔特的话确实展现了当今德国足坛的一个普遍性观念:在“50+1”政策的影响下,德国球队并不比拼谁更有钱,而是坚持比拼谁的青训更为成功——面对不靠外力、独立自主的财政,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把有限资金注重投入到无限青训中,以此作为俱乐部发展的基石和成功的期待。
这其中的典型例子是多特蒙德。本世纪初,多特依靠巨资引援夺冠后的破产危机带来了太多负面警示。而几年前,多特凭借青训硕果而夺冠后的傲人崛起则带来了更多正面引导——这就是如今的德国足球,“大黄蜂”的成功让青训观念彻底深入人心,即使“不差钱”的拜仁在数年青训无果的境遇下也忧心忡忡,而霍芬海姆、弗赖堡更是近期又一轮青训成功的典范。
青训的成功带动俱乐部的成功。当如此青训的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德国足球。德国主帅勒夫不无自豪地说:“后备力量储备充足是德国足球的成功根源。”看看2009年才成立的RB莱比锡,即使用金钱搭建了豪华的一线队也不忘持续追加投资用于发展青训体系,你就能深感青训在如今德国足球的重要地位与共同追求。
相比较而言,当我们看到国内球会花费着数亿人民币甚至以明显高于球员身价的转会费买进外援时,试问有哪家俱乐部想过把这些投资转移到青训足球?可惜在国内只顾眼前的“金元足球”面前,这不仅是行不通的,也是等不及的。不少土豪球队“任人宰割”般买回经纪人操控的留洋小将,却也找不出自家青训的可用人才,难道不是一个笑话吗?
或许对某些球队而言,投资未来并不是他们的选项,一个眼前的冠军(亚冠或中超)才是如此重要,因为谁知道足球在中国未来还会不会如此这般火爆呢?
训练:紧紧跟上世界足球的浪潮
一心想发展青训是成功的基础,而如何发展青训则是成功的关键。对此,德国人的足迹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只为寻求培养青少年球员的最佳方式与方法。例如,拉玛西亚过往十余年的成功在足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由此所带来的崭新观念和宝贵经验自然被德国所吸收和借鉴。于是,相比较过往突出体格强壮、身体对抗的德式风格,德国足球在青训改革中更为突出基础技术和球员个性的培养。
对此,德国人根据对国际足球的长期预测和当前趋势的细致分析,根据年龄层次设计了从运动能力培训到高效强化训练的七级培训体制。在这其中,各级训练的时间、条件、方式以及技巧均有着不同变化和提升,甚至各年龄段的战术阵型和比赛场地有着科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基础扎实、技术娴熟的球员开始涌现,这让德国人紧紧跟上了世界足球的脚步。
2014年夏天的马拉卡纳球场,以技术擅长的马里奥-格策在加时赛熟练地用胸部停下边路传来的足球,随后在皮球下落前调整好动作后凌空抽射把球送入了阿根廷队的大门,千百万德国人一时为之欣喜若狂,而这其中一位名叫古特拉的技术员或许最为自豪。
为什么?因为格策的这粒进球的过程正是得益于他所设计的“喂球机”。这是一款为德国诸多青训基地所采用的训练设备。训练中,球员站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而机器将球发向球员(就像许尔勒的传球),随后球员要完成接球、停球和出球等一系列训练动作,最终将球踢中64块小平板中的随机亮起的那一块——由此锻炼球员的反应速度、触球技术和自我创新。
毫无疑问,格策的这粒进球就像完成了此前训练中日复一日的习惯动作,也正是源自这个自幼便磨练的基本技术,让格策最终在世界杯决赛中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进球。所以当我们时至今日还在称赞格策精彩绝杀时,是不是更应为德国足球细致、有效的青训内容所点赞?
如今,德国足球的严谨性和纪律性始终保证着各级青训的有条不紊,球员基本技术的培养始终处在严格要求下,而由此产生的创造力同样得到鼓励,这让球员延伸出更多的个性与自由。于是与过往创造千篇一律的斗士型球员不同,德国青训系统正培养着诸多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年青一代,而他们的出现则进一步丰富了德国足球。
回到国内,当我们看到一代代“糙哥”停球三米远、射门打飞机时,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的青训到底教会了球员些什么呢?
环境:青少年球员自幼便投身到青训体系之中
如此前文章所述,截止2011年底,全德国拥有630余万名注册球员(平均每13个德国人中就有1人是注册球员),其中多达180万为青少年球员。看到德国有如此多的孩子在从事足球运动,你或许会有疑问:这么多的孩子,哪有足够的球队和场地容下他们?
当然有!
按照德国足球联盟的硬性要求,德甲、德乙俱乐部早在10多年前便全部建立了专业标准的青训系统。如今,这样的条件已渐渐拓展至各个级别联赛,甚至有的第七级别球队都拥有青训系统和年龄梯队,而单独针对青少年的足球学校也是数不胜数。此外,德国足协多年来斥巨资建立的足球训练基地已达到近400所,加之地方足协的贡献,这让如今每个城市、甚至小镇都有直属德国足协的足校。
(图)或许你不信,这是一支德国第七级别联赛球队的U17青年队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足协甚至正在和各个俱乐部共同竞争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故而对于那些踢球的孩子而言,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进行足球运动的环境与机会,甚至可以在不同球会中进行选择和“转会”,而全德青训中的数千名优质教练则是他们的选择标准之一。
同时,为了确保每名年轻球员的培养和成长都能记录在案,德国足球数据系统近年来不断改进和提升。在这里,你可以查到每个青训基地的训练和赛事以及每名青训球员的表现和进步。这不仅为德国足协“青年球员扩展发展计划”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每年筛选22000名11至17岁的优秀球员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也为各俱乐部提供了寻找天才球员的载体,帮助他们重点观察和跟进天才球员的发展状况。
此外,德国国内充足的赛事也为年轻球员提供了充足的实战机会和展示舞台。目前,德国拥有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多达27000家,遍布于十几个级别的联赛中。每个周末,全德国约有一万多场正式比赛。在各级别的联赛中,云集着大量俱乐部年轻梯队以及青少年球队。
以RB莱比锡为例。外界往往只看到莱比锡数年间凭借红牛集团的经济支持组建了强大的一线队,却忽略了他们同时也构建了从U8到U23之间的12支年龄层梯队。这些梯队中,U23队目前在德甲第四级别联赛,还有诸多梯队分布在德国北部至莱比锡市的各级联赛中。
其实,很多德甲球星在青少年时均有过低级别联赛的实战经历,例如托马斯-穆勒曾代表拜仁梯队征战德丙联赛,而这些经历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赛季,U20国足将出战德国第四级别联赛。千万不要小瞧这个地区联赛,这里不仅拥有诸多老字号球队,还有豪门的同年龄梯队,对于U20国足而言绝对是非常合适的锻炼舞台。
机会:俱乐部为年轻人准备好舞台!
除了各级别联赛,德国青少年足球赛事同样科学而紧密。全德以年龄和区域为标准每年定期组织各级别赛事,而各支俱乐部对于这些赛事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其一线队,因为梯队的战绩与表现无疑决定着球队的未来。例如拜仁U17队今夏时隔10年再度获得德国B级别青年联赛冠军后,拜仁董事会主席鲁梅尼格便称赞道“这是无与伦比的时刻”。
同时,青少年赛事在德国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在今年德国A级别青年联赛的决赛中,多达3.3万名球迷来到威斯特法伦球场见证了多特蒙德U19队在点球大战中战胜拜仁U19队而夺冠的精彩比赛。
有了如此直观的舞台,德国足协自然可以有效且合理的挑选出最优秀的球员组成各年龄段国青队,而这些青年才俊组成的德青队往往是国际赛场的重要竞争力量。2009年,德国U21、U19和U17三支青少年队伍同时包揽了各年龄段的欧洲赛事冠军,这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人为何笑傲2014年世界杯了?
在此基础上,德国足协还于2005年开始每年颁发弗里茨-瓦尔特大奖,以表彰当年度在19岁和17岁年龄组中表现优异的年轻球员(还有少年组和女子组)。对于这些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而言,根本无需操心未来的机会,因为俱乐部一线队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舞台。
(图)德拉克斯勒、诺伊尔、帕帕多普洛斯均在矿工年少成名
因此,这些青年才俊在不满18岁时便可以得到机会进入一线队训练和比赛,例如U17小将埃维纳此前在电信杯决赛中为拜仁首发登场。而对于那些已具备了职业联赛水平的小将,各俱乐部更不会担心拔苗助长,像阿拉巴、格策、德拉克斯勒、维尔纳等人不满18岁便登上了德甲舞台,而各德甲球队的最年轻球员出场纪录如今正在不断被改写。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为年轻人提供出场机会,各俱乐部甚至不惜送走自己的当家主力,而诸多老将也绝不恋战,更是自愿为年轻人让出空间(想想急流勇退的拉姆)。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德甲联赛真正成为了年轻人成长的舞台。从2002-03赛季到2015-16赛季,德甲球员的平均年龄从27.1岁下降到了24.5岁,而本土球员所占比例则从50%上升到了66%。与此相伴的是,德国俱乐部和国家队不仅保持竞争力,甚至变得更强了。
于是我们看到,德甲即使没有“U23政策”,但是上赛季18支德甲球队依然有166名U23球员登场(包括41名1997年后出生的球员),平均每支球队多达9.2人,可谓超额完成了“U23任务”。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老态化”的拜仁,上赛季使用U23球员最少的球队正是降级的达姆施塔特和因戈尔施塔特(5人)。
或许会有人问,德甲球队如此不顾成绩只求培养年轻人,球迷能乐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属于长期工程的青训确实无法满足球迷的眼前追求,不过如今的累累硕果早已让球迷彻底融入到青训的支持行列。因此,青训观念如今不仅集中在俱乐部层面,更是深入德国球迷的心中。
看这动人一幕:2014-15赛季第22轮,深陷保级的斯图加特主场2-3不敌多特,其中后防小将鲍姆加特尔的失误让罗伊斯在终场前完成了进球。在输掉这关键一战后,鲍姆加特尔来到看台表达歉意,然而球迷并没有苛责这位尚不满19岁的后卫,反而共同拥抱他。一位球迷安慰道:“孩子,没关系,你是我们的未来!”
在为青年才俊准备舞台的同时,德甲联赛其实也为优秀的青训教练准备了舞台。对于从事教练职业的新人而言,青训是他们走出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展现才华、获得晋升的根基所在。例如凭借带领霍村青年队辗轧全德的傲人表现,纳格尔斯曼在28岁时便成为了德甲球队的主教练。
除了纳格尔斯曼,不莱梅主帅努里、美因茨主帅施瓦茨等德甲主帅皆为己队青训教练出身,斯图加特主帅沃尔夫则为原多特青年队主帅。如今,越来越多的德甲球队倾向把主帅岗位留给优质的青年队教练,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德国青训的互动水平——年轻球员自幼便得到优质教练的言传身教,进而为登上职业赛场打下基础;青训教练则在执教过程中展现足球理念,进而追求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至于国内,当那些只识球员红包乃至球员母亲姿色的个别青训教练占据媒体版面时,这简直就是对足球运动的最大玷污了。 矛盾?不只是足球,学业也是日常!
通过对德国足球的介绍再反驳一个国内弥漫的错误观点:踢球与学业相矛盾,即沉迷踢球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业压力导致孩子们无法从事足球运动。
看看德国的现状吧!虽然重视培养青少年足球,其实德国人更重视年青一代的学业发展。孩子们的足球训练与学业时间相比几乎微不足道,如小球员12岁起每周仅有四次常规训练,但是俱乐部要求他们每周必须完成30个小时的文化课。一位青训教练解释:“我们都知道这些孩子的大部分最终不会成为职业球员,所以必须要培养他们的学业,让他们首先了解足球以外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