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阿森纳卫冕社区盾杯
在比赛之前,无数枪迷都在猜测温格教授会以如何的排兵布阵来迎击老冤家穆里尼奥。几种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4231的阵型当中,谁来与科奎林搭档组成双后腰?谁能代替桑切斯的战术作用?厄齐尔是要中单还是拉边?“虎中锋”和“厄拉边”的战术意义何在
教授的首发阵容选择沃尔科特作为首发中锋,还是在延续足总杯决赛的战术思路。球队整体在战术套路上左实右虚,中前场集中向左侧施压,围绕厄齐尔形成了小范围的抱团配合。
同足总杯时相比,沃尔科特的活跃区域非常相似。战术板上的区别主要在于拉姆塞回归中路,厄齐尔拉到左路组织比赛,张伯伦统治右路。这套打法相比上赛季后半程抢分套路的最大区别在于右边路所能实现的战术作用:右前卫本身即具备了一对一的能力,而不必借助身后右边卫的插上。当前场施压,压扁对手的防守阵型之后,脱离对手盯防的张伯伦具备速度和盘带优势,可以内切制造杀机。
从比赛开始,阿森纳就频繁在左侧制造人数优势,切尔西则意图依靠雷米的速度击穿枪手的后防线。同时,由于双方的防守意图都在立足于中场中圈附近,所以,双方在前20分钟内对中场的争夺非常激烈。
阿森纳的强烈左倾,自有其战术目的——首先,狭小空间内的人数优势能够造成巨大威胁。其次,倘若对手试图在该区域匹配相同的人数,他们在球场其他区域就会出现空档。
对温格来说,挤压一侧空间只是手段,实质目的在于有效利用另一侧的空间。通过在狭小区域内的密集站位,自然会形成局部优势。
通过局部优势,进攻方始终会拥有一名无人盯防的球员,这在瓦解对手防守时至为关键。一旦这名无人盯防的球员掌握球权,同时他身前又有充足的空间,那么机会就来了。打比方说,上赛季欧冠当中拜仁血洗罗马的比赛当中,瓜迪奥拉便是如此使用罗本的。
拜仁在左路依靠人数和控球优势不断施压,依赖阿隆索的长传调度快速转移到罗本一侧,从多对多的区域争夺转换到一对一优势局面,破坏罗马的紧凑阵型。
相比于加西亚,穆里尼奥的球队防线质量更高,而如何破解蓝军紧凑的防守阵型,温格的球队通过实践再次展示出了这套组合拳的关键:
1,通过小团队传切优势在一侧挤压对手的防守空间。
2,具备快速的大范围转移能力,迅速转换空间。
3,把结果交给无人盯防的那名“爆点球员”去做决定,比如张伯伦。
例如枪手在第17分钟的这次配合,就展示出了团队整体在左侧挤压对手防线空间能力,小空间内连续的三角传切配合。蓝军的防线同样组织紧凑,攻得美妙,防的精彩。
通过小团队频繁地向左路挤压,诱使对手后防线重心左倾,张伯伦甚至会有意向中路靠近,以避免暴露自己的战术意图。而阿森纳在第25分钟的这次进球,则展示出团队挤压空间后,快速转移到空档的能力,并因此带来进球。由厄齐尔避开对位防守球员的包夹,积极回撤至中圈后拿球,通过拉姆塞和蒙雷亚尔的后排插上挤压对手左路走廊,沃尔科特适度回撤到禁区弧顶,阿森纳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进攻阵型占据左路空间,再次吸引高达6名蓝军球员的注意力。
而这次,张伯伦在远端无人盯防。
厄齐尔具备出众的视野和精准的传球能力。在此时通过积极回撤拿球,再向前推进,扮演了一名拖后组织中场的角色。在这种套路中,厄齐尔=阿隆索,张伯伦=罗本,中间的沃尔科特通过回撤形成传球的中继点,同时又牵扯了身前两名后卫的注意力。
从科斯切尔尼后场出球,经由厄齐尔回撤接应再传递至前场,到张伯伦斜插空档拿球,枪手一共耗时12秒。
阿森纳的快速进攻/反击思路的完美体现——尝试组织3-4次的阵地战的背后隐藏了设计一次快速进攻的路线和目的,节奏缓慢的组织进攻是为了突然加快进攻速度做准备。
当然这个套路对教授来说并不高深也不新鲜。至少在上赛季他的4141试验当中,厄齐尔和队友之间,已经尝试过这个套路。例如首回合对阵热刺,厄齐尔直接调度弱侧空档,但由于拿球的是拉姆塞,一对一的内切优势便无法体现。
所以,厄齐尔的拉边是有战术意图的。
双方的战术博弈
当然穆里尼奥并非省油的灯。虽然首发威廉和拉米雷斯意在强化中场争夺,但阿扎尔和雷米的存在使得阿森纳防线不敢过分前压,蓝军失球之后尝试大军压上,温格的防线也开始适度收缩。就整体实力而言枪手也并无资本可以实现长时间的持球压迫,上半场阿森纳的控球率只有45.8%,也客观的反映出了这个事实。
在比赛上半段,双方的防守基本上都是利足于中场,阿森纳也并未如开局所猜测的那样实施深度防守的策略,而是依靠积极的造越位战术,来适当维系整体中前后的紧凑程度。仅上半场就成功制造了切尔西的4次越位。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温格在前半程的攻防紧凑策略——
有球时,积极压迫一侧建立区域传切优势,为了另一侧制造空档。
无球时,立足于中场防守,前场适度骚扰,中场积极拦截。后卫线立足于中圈和禁区弧之间造越位,三条线保持一定紧凑。
由于雷米的越位反击策略在温格的造越位应对下,并没有起到效果。而且一球落后实际上也意味者穆里尼奥反击思路的破产。半场结束后,法尔考的上场也代表了蓝军新的战术思路,那就是在“14号区域”建立桥头堡,配合阿扎尔在两肋游弋击穿阿森纳的防线。
随着下半程比赛的演进,切尔西在进攻当中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压上幅度也更加明显。枪手防线也开始频频告急。第59分钟,法尔考被判越位,但是足以给阿森纳的造越位战术敲响警钟,仅仅一分钟后,阿扎尔反越位成功,接法布雷加斯直传形成单刀机会。
穆里尼奥的中场调整,距离成功只差一脚高射炮。
6分钟后,温格用吉鲁换下沃尔科特,“虎中锋”领衔的前场压迫策略也宣告终结,同时全队防线顺势整体回收,蓝军的全场高达6次越位,全部出现在此之前,此后则再无越位出现。
在这个换人变动之后。阿森纳的策略转入深度防守,放弃造越位战术而是将中卫防线布置在禁区之内。同时中路换上的阿尔特塔意在强化对中卫身前的保护。温格最后一个换人名额则更加具有针对性,换上吉布斯加强防守,对位魔力鸟的边路快马摩西。最后10分钟,面对“温格牌”大巴车。穆里尼奥的球队狂攻无果。甚至险些被卡佐拉和吉布斯反击偷袭得手。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温格用穆里尼奥擅长的招数,冻结了他的锋线。
比赛总结
本场比赛,阿森纳与切尔西控球率之比为41.7%:58.3%,温格利用压迫抢下开局再回收深度反击的思路非常明确,而穆里尼奥则试图先行稳守反击,但率先丢球后却不得不被动强行压上,却无果而终。在传球次数大幅落后的情况下,枪手长传球和直塞球次数却非常接近对手。作为十年前的“快速进攻”的典范,阿森纳近些年反击质量的却严重下滑,并屡屡遭人诟病,而不差钱的温格这次也许终于打出了自己想要兑现的快速进攻思路。
枪手的阵容布局虽是4231,但实质上是以4141的区域压迫思路去组织比赛。与赛前的许多臆想所不同的是,“虎中锋”配合的套路并非是深度防守反击,而是搭配了前场区域压迫,并通过区域内小团队的频密跑动,丰富进攻层次,以挤压一侧持球空间的方式,制造另一侧“爆点球员”的空档,并借此抢下开局。厄齐尔和张伯伦是这套思路发起端和终结端各自的关键。
在防守上,为了维系三线紧凑,温格立足于中场逼抢和拦截,但并未采取激进的高位压迫策略,同时为了应对穆里尼奥首发速度前锋雷米配合后腰法布雷加斯的中场反击策略,授意后防线在禁区弧前采取了适当的造越位战术。
随着下半程蓝军的大军压上,穆里尼奥在进攻端积极前压并纵深扯动防守阵型,在中场争夺当中建立了人数优势,依赖直传球和边锋斜插击穿阿森纳的三名中场,在两个肋部频频制造杀机,温格依靠换人调整开始实施深度防守的策略,以后场人数优势换取空间,并借此保持住胜果,同时利用了对手压上的空档,打出快速反击,险些扩大比分,但可惜桑蒂错失门前良机。
就本场比赛而言,在双方同时缺少锋线大将(桑切斯和科斯塔)的前提下,温格对“爆点球员”的利用略胜一筹,并依靠积极的压迫和快速的空间转移策略抢下开局。而穆里尼奥则又一次倒在了他保守的赛前布置上。等他想要积极反攻的时候,赫然发觉对面有一辆身披红色的大巴车,门将则是熟悉的彼得-切赫。
进攻的战术目的在于制造一对一,甚至多对一;防守的战术目的则在于制造多对一。有时候策略是对的,但是实施策略的人不不一定对,一对一的优势同样难以体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假设卡佐拉在第85分钟那次打门换成是拉姆塞,或许枪手就能再得一分,同样的,把边路钝刀拉姆塞换成是燃爆激情的利刃张伯伦,抢开局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对于这位新赛季的“忍者神龟”,你抱有多大的期待?
看完这场比赛,不论是战术内容还是比赛结果,我反正是爽到了。
你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