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ison 发表于 2015-8-2 16:34:15

同样是教练,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说起英国足球界各位教练头上贴的各种标签还真是不少:补锅匠、生意人、疯子什么的,而且每一类都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442杂志大概给这些教练划分了一下类别,并总结了教头们会一直顶着这些头衔的原因,最后就像作者Nick Moore说的:无论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练,总有一款适合你。
      
      【教练!教练!】

      著名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有一句诗曾这样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不过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没有执教过一支英国足球队。因为自从英超联赛创立开始,11月才变成了真正的“荒原”。这个月的月份牌曾目睹过21位教练被炒鱿鱼,是名副其实的解雇之月(虽然12月有16次,10月有10次,但都没有比11月更恐怖)。

      为什么是11月?因为从赛季开始到此时,已经足够一个教练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并通过比赛结果检测到实际效果。如果不好用,剩下的时间也足够一个新教练回本了。

      也就是说,在整个大不列颠的俱乐部会议室里,各董事会都在地毯式搜索拥有某种特殊技能的教练。不过,这也反过来导致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会把教练们按照特点类型打包分类。

      感谢那些跟我们有同样的想法人才们,自此,一个有关英国足球教练的词语联想游戏横空出世。我们来举个例子,我说吹风机,你就知道是弗格森;我说续命狂魔,你猜都有谁?
      
      这些各式各样的教练,有些人可以带领你走进英超的绚丽世界,不过可能待不长久,比如尼尔-沃诺克,尼格尔-阿德金斯,布莱恩-麦克德莫特;有些人感觉就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罚款箱,全世界都欠他点什么,比如巴里-弗里,彼得-里德,格拉汉姆-泰勒;还有外来的资深补锅匠,比如温格,拉涅利、波切蒂诺。

      在南安普顿,要找人代替波切蒂诺,谁是比罗纳德-科曼更好的人选呢?就是那个说“去圣徒也没什么新鲜的,因为宏观上讲就像在荷兰一样”的人。正是教练们你来我往地相互取代,又相互促进,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这跟教练是什么类型有什么十分必要的联系呢?这些贴在教练们头上或真或假的标签,或者一些其他的什么因素,会变成一个教练自身的优势吗?
      
      【我XX是个足球教练】

      数数那些个性飞起的教练,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雷德克纳普,不过他可能也受够了别人给的定义。在《天空体育》的Rob Palmer面前,他一直骂骂咧咧,说一些轱辘话。Rob Palmer说,哈里简直就是体育界的Del Boy(情景剧《只有傻瓜和马》中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会爆出一些经典语句),总是想用一辆性能无常的雪铁龙换一箱海飞丝。

      “您现在给外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生意人,可你的买卖好像并没有做很多……”当Palmer这样问当时还是热刺教练的雷德克纳普时,他回答道“不不不,我不是商人,XXX(哈里爆了一句粗……),我没想把我自己弄成一个XXX商人。不能那么说,我就是个XXX足球教练。”

      雷德克纳普的简历显示,他很善于做买卖,可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做很多交易;在1984年到1992年之间,他只买过19名球员。然而,他却要永远背负一份不受欢迎的账单。

      雷德克纳普并不是唯一一个受标签困扰的人。在入主水晶宫之后,托尼-普利斯也发现自己在跟各种坊间名头作斗争。被问及保级这种类似的话题时,威尔士人有点抓狂:“在英国足球界,人们从来都不谈论我的每一个决定得到了多少成绩,我也是踢过足总杯的决赛呀。”
      
      “每个人都说我是救火队员,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看我也是个非常非常成功的教练。在这个国家里你会因为一件事就被贴上标签,你说气不气。”在确定水晶宫保级之后,普利斯就转去了西布朗,额,估计这对改变他的形象并没什么帮助。

      不过,在新教头正儿八经地开始对队员大喊大叫之前,支撑着一支苦苦挣扎的球队的可能还是观念。一位来自格林威治大学的特殊行为心理学家Andrea Firth-Clark说:“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队员们对新教练的回应,一般都是基于教练的‘法定权利’--单纯只是因为教练的地位,而不是因为是握有这个权利的人。”

      “不过,如果一个教练很有影响力,他的自带气场对队员们的感染也会多一些,这就是名人效应。球员们愿意相信这样的教练能够激活他们最好的状态,而这样的心态也能让球员踢地更努力,最终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式的预言。”
      
      【这么多年了,我也变了】

      而有些人就并不在意对自己的一些成见。巴内特的教练马丁-艾伦曾被人叫做疯了的一个东西(额,就是一个不太好听的动物就不说了),不过他自己好像并没有十分生气:“我不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待遇,我还挺理解的,他们这么说并不代表会这么对待我。当我开始在帕杜手下作教练时,连输了7场差不多要到降级区了,我们又努力回到了第10名。”

      “在布伦特福德,我不相信他们能赢17场,而且我们还因为1分熬到了最后一天。诺茨郡也差不多--他们看起来很宿命,但我们还是一起努力,就像我早期在巴内特一样。只有吉林厄姆是不一样的。我并不在意贴在我头上的标签。”意思是,我就当是昵称,你们开心就好。

      做教练需要哪些必备基础技能?艾伦说:“作为管理者,还是需要较强的领导能力。如果你状态不好,人们很容易就失去信心,新的点子和新的能量都能激励球员的斗志和活力,能够重振球队。只要赢球,人们就会开始觉得你还不错啦,球员们也会支持你咯。很可能一场比赛的结果就能翻转整个局势。”
      
      这一点球员们也是同意的:“新教练要来之前,所有人都会在私下里讨论教练的八卦什么的,名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力还挺大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你会在心里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说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个印象会影响球员的行为。如果这支队伍在挣扎着保级或者正处于混乱中,一个新的教练就是一股新鲜空气,能稳住球队的信念。每个人都想给新教练留下好印象。”

      虽然艾伦同意这样的说法,不过,只靠风评就对教练下定义就未免有点简单粗暴了。“没接触过,怎么会知道我真正的样子,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变了,改变了风格,也改变了方式。我在管理专家那里学到了很多,不管是足球还是其他的东西。在吉林厄姆,我变得更加开放而友好,球员们也受益很多。”
      
      【我不会受它的影响】

      话又说回来,有些屁股上着火的人是不是应该偶尔维护一下自己的形象嘞,或者借势作为武器反攻一下也不错。问问山姆-阿勒代斯好了,这个永远与长传联系在一起的人,感觉分分钟都要被激怒。

      球迷们高唱着“我们是西汉姆联,我们只在地上踢球”,是在一致反对大山姆之前在2012年3月2-0战胜彼得伯勒联的战术风格,这应该就是属于阿勒代斯自己的“雷德克纳普时刻”吧。

      “我真的是对那些人不耐烦了。那个赛季里我们已经输掉了三场主场比赛,不然你帮我去问问那些球迷,他们为什么那么不友好。总得尊重事实吧,事实是我们已经赢得胜利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赢了六支队伍。”球迷们,你们还想要点啥?

      “这肯定是几年前从别的教练那里传出来的。他们嫉妒我!因为我总能打败他们,我不管,我只要坚持我自己就好,不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知道怎么踢赢一场足球比赛。”
      
      【我们的大脑渴望被肯定和稳定】

      看过上面的例子,如果坊间的很多说法是不怎么靠谱的,为什么我们还会一直在说呢?另一位足球心理学家 Brad Busch说:“人们很容易就倾向于同意一个看似很厉害的描述,尤其是在足球世界里。”

      “首先,我们的大脑喜欢被肯定。我们喜欢给人们分类贴标签,这其实是一种快速建立思维模式的方式。我们经常没有时间去获得进一步的信息,来得出一个相对公允的结果,而那些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呢,也需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那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叫做‘一致性偏见’,就是说一旦你给什么东西下了定义,你一直不会改变想法。虽然运动员们会进步,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为他不怎么样,我们也会持续这种心理。教练们会改变,而我们还是愿意把他们放在原来的分类标签下。有时候这也算是一种从众效应,如果事情有什么疑问,那么人们会跟随大众的想法,或者相信专家说的话。”
      
      有些教练会简单地接受其他人的负面分型,这是一种积极地做法,因为那些人并不能理解他。比如拉涅利似乎很喜欢“补锅匠”的称呼,在采访中提到过很多次,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他给自己起的绰号。

      不过无论什么时候一支球队输球,教练的一些做法都会遭到指责。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负面偏见”,我们总会在人们不太成功的时候去评论和定义,而不是在他们成功的时候。“对同样一件事,你不能既批评又表扬。如果我们赢了,所有的事情都好说;如果我们输了,就是我的错。”

      【主席选人也挺捉急】

      在此,俱乐部主席就有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排除公众看法的干扰,看清教练的本来面目。“一个教练能带来什么,他的管理能力到底如何,都是人们评价教练的指标。”莱顿东方前主席巴里-赫恩说。
      
      “如果我在一个赛季里解雇了三个教练,那该走人的恐怕是我。如果我在签约一个人后不久就解雇他,我会恨我自己。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也太过于看重声誉了。”

      “我们经常是通过一个教练之前的执教能力来评价他的,而不是他真实的管理技巧。即使他具有某些新的能力,可能也并不足够我们给他提供一个工作机会。”

      赫恩让拉塞尔-斯拉德来负责球队的时候,也把宝压在了他身上。斯拉德属于另外一类快速崛起的教练:自己并没有正儿八经地踢过几天职业联赛,或者没有在球员时期取得卓著的功绩(比如穆里尼奥和马克-沃伯顿)。
      
      “拉塞尔可能想要在一个更高水平的框架里工作,不过这也没让我动摇,毕竟我也想要个有野心的人。如果他成功了,我们就成功了。”

      “我得找到那个适合自己、适合俱乐部的‘化学成分’,要看他的‘化学性质’:包括他的实战经验、战绩,以及想要成功的激情。我们都希望有好的结果,但是你也得给人家时间和机会去实现呀。所有我雇佣的人,我还是要看重他们的管理能力的。”

      9月,斯拉德的野心冲了过来:在联系好了卡迪夫之后,他就辞职了。之前他已经被东方的新任主席威胁吃炒鱿鱼了,看来,新主席比旧主席更好斗一些。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或许简单地基于旧式排外心理来评价一个教练,是最愚蠢的方式。自从温格来到英国为我们的足球打入一管强心针,无数的外国教练漂洋过海来到大不列颠,想要得到一个坐上英国独木舟的机会。

      英国足球差不多一边受到这些聪明的歪果仁的威胁,一边又在一定程度上依仗他们。因此,这些外来的和尚一般又被分为两种:一种被授予了看起来很炫的奖励,以感谢他们无国界的成就(如果他们成功了);而另一种就可能不能驾驭撒克逊人的勇猛(如果他们没成功)。

      在这个问题上,马丁-艾伦说:“一些外国来的教练真的很神奇,比如穆里尼奥和贝尼特斯。但是西布朗到底是为什么要用佩佩-梅尔来代替史蒂夫-克拉克,到底是为什么!”
      
      说起外国教练和换人,我们又想到在2013/14挣扎了一个赛季的莫耶斯。俱乐部会选择一个人去代替另一个人,也许因为他们外在上有一些类似的标签,但又有一些最重要的不同(比如之前的很多比赛结果)。

      “我们总是喜欢快速地下结论,不过,莫耶斯实在是做的不大好,按理说不应该到这个程度的。”

      是当你要为自己证名的时候,却发现无意中已经在别人的印象中建立了一个形象。要命的是,每一个人都要被别人在脑子里贴上一个标签,没人能幸免。若要在别人心目中树立想要的形象,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别动摇。如果不管用,也没办法。

      总之,大家都不容易,各有各的性格和人生之路,出来混,大家多担待。
      
      最后来大概概括一下英国教练的几种类型:

      赢家型

      从弗格森到穆里尼奥,然后是瓜迪奥拉、范加尔,回头看看过去的每一年,数数这些好像一直被胜利庇佑的教练们的过往,虽然差别巨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对失败的愤恨。他们能赢,是因为心存敬畏,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直接去计划下一场胜利。

      救火队员型

      这一类教练常临危受命,救人于水火之中,且自带各种关键技能:具有决断力,善于煽动人心,激发衰弱的斗志。比如尼格尔-皮尔逊,比如托尼-普利斯。

      见多识广型

      说简单点,就是温格型。感觉在全世界都当过教练,会说好几国语言,喜欢体育科学,懂得营养学以及各种经济生产方面的东西,全才。罗伊-霍奇森也算是典型代表了。

      罚款箱型

      可能这种类型在逐渐消失,但还没有完全灭绝。随便举几个例子:巴里-弗里、彼得-里德、格拉汉姆-泰勒等等。永远管不住自己的大嘴,在各种场合都能留下自己的烙印,得随时保证自己的话匣子里有货才能分分钟激发斗志啊。有时候确实需要背个罚款箱管一管。

      中不溜型

      人不错,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尚佳,成绩稳妥,但总不能达到最一流的水准(综合考虑一些客观因素,可能这么说也不怎么公平)。代表人物:尼格尔-阿德金斯、布莱恩-麦克德莫特、欧文-科尔、麦克利什、尼尔-沃诺克等等等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样是教练,差距咋就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