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野拓磨专访:留洋处子赛季4球4助攻,却只给自己打30分
上个赛季是这名前广岛三箭小将在欧洲效力的第一个赛季。阿森纳在签下他之后,把他租借到了当时还在德乙的斯图加特俱乐部。他在上赛季的各项赛事中出场27次,打进4球,送出4个助攻,表现可谓是相当出彩。但是这名22岁的日本小将在谈到自己的第一个海外赛季时表示,自己依旧有着很大的欠缺。其中他将自己最欠缺的总结为“最终素养”,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前锋一生都要面对课题。
那到底什么是“最终素养”呢?在斯图加特的这个赛季,浅野拓磨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踢球选择。有时他会发现,他的脑海中会有多个选择。是传球还是射门呢?射门的话踢哪儿呢?……因为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他在很多时候没法做出决定,甚至有时会让球队的进攻就此停滞。
浅野拓磨给自己上赛季的总体表现只打了30分,他在采访时处处透露出自己的遗憾之情。
冬歇期的时候你说给你上半程的表现打40分,想听听你一个赛季之后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总评我给自己打30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赛季末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算之前一直出场但是最后3场比赛没有出场的球员,与之前一直没出场但是最后3场比赛都出场并随队获得冠军的球员相比,我觉得后者的得分会更高一点。”
确实有点道理“回看整个赛季,我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的时候远远比对自己满意的时候要多。对我来说,上个赛季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赛季。”
这一个赛季中,你一直在强调“最终素养”,那“最终素养”具体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技术上我还需要提高。以及在射门时的地点和时机要做出好的选择,还有就是在门前射门时的心理素质。其他的还有传中与最后一传的质量,这些都必须要提高。”
在精神层面上,海外球员与日本国内球员相比更喜欢单干是吧?
“确实许多外国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苦笑)。有时候会感觉他们有点勉强自己,但是他们最后还是会想着:‘一定要自己解决战斗’。但是他们在比赛中一旦发现传球更合理的话他们还是会传球的。”
你在斯图加特和日本国家队中踢过许多位置,你说你在门前感到选择变多了,那你是否在一瞬间难以做出选择呢?
“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在斯图加特踢球比在广岛三箭踢球要难一个档次之多。在德国踢球,视野上确实变得更宽广了,能够很轻松地做出选择。比较难的是,就算你能做好的选择但是技术很差的话就没法把球传出去或者进球了。”
“就算选择是增加了,但是如果你总是拿不定主意的话就很难办了。如果什么都不考虑就想着用射门终结进攻,这种感觉其实是很爽的(笑)。”
想多了的话会影响比赛表现的吧“是这样的。状态越不好,我就会想得越多。”
那样的话你就没法集中注意力了吧?“比起说集中不了注意力,应该是踢球时更没有自信了。如果想着一定要射门的话,球过来的时候自信心会很足。但是现在选择变多了,球来的时候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本来是‘好,来了!’现在变成了‘啊?来了啊?’这种感觉。所以虽然能够有足够时间观察周围,而且能找到传球路线了,但是射门的机会就没有了。”
如果射门没有转化成进球,你会不会想:“如果当时传球就好了”之类的,然后会感到后悔?
“这与我的心态有关系。我不会想着:‘要是那样做就好了’而是会想:‘也有那样的选择’。无论是传球还是射门,我都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
“但是我不能对自己过度自信,如果最后错失了机会,我也必须要检讨。能够想到更多选择也算是证明自己水平提高了吧。”
“最终素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在几秒钟之内思考下一步并且做出决定,这是很难的吧
“是啊,虽然我现在正遇到技术上的瓶颈,但是这还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刚刚成为职业球员时总是做不好,就很气。跟以前一样,上个赛季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来到了德国,也进了日本国家队,变得更加自信了,但是其中我也知道自己有过度自信的时候。”
“我有时候会觉得能够出场比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斯图加特坐上板凳就会觉得很失落。但是在广岛三箭时候我百分百能够首发,所以当时感觉非常快乐。但其实我还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这种感觉出现还是第一次。”虽然上个赛季有很多遗憾,但是过得很开心吧?“是很开心的啊!我经常自问自答:‘为了能够出场比赛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啊?’‘能不能百分百投入训练啊?’之类的。舞台变得更大了,所以我要把这些感觉找回来。全队训练完了之后我会一个人独自留下来训练,我一直是最后一个走的。”留洋第一年似乎没有什么放松自己的机会啊?“有了更多放松的时间,但是如果去了训练场就不能这样了。我不会过多考虑我的私生活,在家就会变得很懒(笑)。”在家里怎么放松自己呢?“我用iPad看日剧或者综艺节目,在家就一般不会看足球了。我从小会在电视上看日本队的比赛,但是刚来到德国完全不认识那些球员,记他们的名字太累了。”比赛前你是不是更加喜欢完全不了解的那些对手?“是的,我从小就喜欢在球场上找感觉。我是属于那种擅长随机应变的人。”你对自己上赛季的表现打30分,但是你也收获了许多是吧?“接下来我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我很期待今后会变成什么样。今后一蹶不振还是能变得更好,都得看自己的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