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复盘:德国陷入西班牙式迷圈,法国招招致命
格列兹曼再次成为了决定比赛走势的关键先生,他用出色的射术打破了比赛脆弱的平衡,帮助逆境中的法国转危为安。德国一度是更加接近于胜利的一方,他们用近七成的控球率和非常开放的进攻体系完成了对东道主的全面压制,但正如此前对垒波兰和意大利时一样,日耳曼战车再次为进攻终端的低效付出了代价。【此消彼长,势均力敌】就像当年的阿兹台克“独臂大战”一样,德意大战的获胜者遭遇了空前的消耗,这让接下来以逸待劳的另一方豪强受益匪浅,当年拥有半个主场优势的巴西在决赛中势如破竹,如今尽揽天时地利的法国更是不会放过这一天赐良机。在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中,德尚先后尝试了至少七种截然不同的中场组合。实力偏弱的对手们给予了法国人充分的调整和试错空间,经过一系列拆分和重组之后,德尚终于确立了马图伊迪与博格巴的双后腰组合,以及帕耶、穆萨-西索科、格里兹曼和吉鲁组成攻击线。这套组合迄今为止已使用了大约135分钟,爱尔兰和冰岛的防线先后在其面前土崩瓦解,新三叉戟出色的状态进一步坚定了东道主在半决赛主动出击的信念。德尚显然不想破坏球队良好的化学反应,赛前主动请缨的乌姆蒂蒂凭借大赛首秀的良好发挥继续保有主力位置,他的回追速度和出球能力是蓝色防线极为有益的补充。两名专职边锋马夏尔和科曼被德尚留作后手,他们的速度和体能将在比赛僵持阶段起到了打破平衡的作用。由于几处关键的减员均发生在球队中轴线上,为了在尽量维持牌面实力的情况下保持战术的延续性,勒夫着实为补丁的人选费了一番脑筋。穆勒在右路的挣扎令勒夫决意将其推向中锋位置,厄齐尔司职右翼意味着德国的进攻重心将转移到左路的德拉克斯勒身上;在首发后腰中放弃了擅长组织和梳理的魏格尔,选择体格和对抗能力更强的埃姆雷-詹,这意味着勒夫延续着1/4决赛阶段以限制对手为基础的战略部署。施魏因斯泰格的火线复出增加了德国中场的稳定性,这或许是勒夫在赛前收获的唯一好消息。【极端战阵,只欠得分】在多数情况下,无锋阵一般是作为缺少桥头堡或针对特殊对手时的应急方案,敢于如巅峰西班牙那般主动放弃优秀中锋的做法十分罕见。这种极端打法的优缺点都很鲜明,使用者需要依靠精细的配合和流畅的整体运转,才能在提升中场控制力的基础上,规避没有禁区支点的天然缺陷。当队内唯一的中锋戈麦斯无法出阵时,勒夫只能重拾小组赛初始阶段很不成功的无锋阵,出现在中锋位置的穆勒与格策的球风截然不同,他的脚下技术和引领局部配合的能力一般,但穿插和无球跑动更灵活,在把握得分机会方面也更有心得。如果想要达到全民皆射手、无锋胜有锋的境界,前场球员就不能拘泥于既定位置,要依靠大量的跑动和穿插来完成轮换,以整体串联代替锋线箭头,不断利用换位攻击搅乱对手的防守布置。考虑到此前的无锋阵攻坚效果一般,且对手的中场球员拦截和对抗能力出众,德国在保留层层传递推进方式的同时,增加了中长距离向前输送的频率,对阵斯洛伐克形成的235半场围攻站位再次出现。德国的两名中卫和双后腰在中路组成了一个驱动矩阵,在完成进攻组织的同时将对手的反击向边路分流;抱紧边路上下机动的赫克托和基米希,是德国不断围绕有球区域建立人数优势的关键,两人努力打开进攻宽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厄齐尔和德拉克斯勒,两名“内锋”站在肋部区域攻击法国边后卫和中卫的结合部——这是法国防线的薄弱环节,单防能力不足的埃弗拉和萨尼亚很难应付德国人的冲击,这也是德尚在右翼安排“边前卫”穆萨-西索科保护闸位,将马图伊迪继续留在中场偏左的位置并催命驱使帕耶回防的原因所在。在这个兼具控制力和速度的战术体系中,扮演禁区支点的是埃姆雷-詹,红军中场在禁区右侧建立桥头堡,穆勒在禁区正面接应传中、捕捉第二落点。在完成进攻推进和肋部过渡的同时,承担着禁区桥头堡的作用,勒夫沿用了克洛普对埃姆雷-詹的使用方式,他的体格优势在无锋阵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无锋阵在进攻核心区域需要面对密集的防守站位,德国球员的微观操作能力并不出色,他们需要通过增加跑动和主动寻求对抗来提升进攻的层次感。在本场比赛中,德国人在进攻终端的横向扯动和交叉并不频繁,他们的变化主要出现在纵向空间上,追求的是通过局部的提速和小配合尽快将球送到威胁区域。在德国持续的快节奏进攻中,博格巴、穆萨-西索科和马图伊迪组成的中场拦截线几乎被挤压到了防线之中,法国可以利用球员的运动力不断形成对持球人的合围,但德国人用更快的传递和出球屡次将皮球倒出包围圈,这让法国的防守看起来被动而混乱。法国能够在极端不力的情况下坚守到比分领先,一方面是由于德国在临门一脚环节的缺失,高控球率和高威胁球并未创造出与之对等的必进球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法国中前场球员突出的个人能力,他们在一对一防守和二分之一球争抢中的具备较为突出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局部胜利的积累来弥补整体战局的失势。格列兹曼数次在反击中长驱直入,博格巴屡屡扛翻盯防者完成带球推进,穆萨-西索科对德拉克斯勒的成功限制,乌姆蒂蒂总能挡在皮球飞向球门的线路上,法国就是利用这些零碎的局部胜利艰难地维系着整体的平衡,在勉力支撑中等待机会的来临。【球星闪光,填平大坑】没有选择拖后中场出身的卡巴耶,覆盖能力极强的拦截者坎特也被留作后手,德尚将两名B2B中场安置在防线身前,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增强中场的对抗和覆盖能力,实则是为了增加向前发展时的侵略性,这是法国屡屡可以在由守转攻的瞬间成功完成摆脱,顺利将皮球输送到前场的原因。在德尚看来,努力维护中场运输线比押宝锋线球员的终结能力更加重要。法国队的防线很难在持续受压时保证不失球,高质量的反击对减轻防线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成功策划反击的关键就是在后场化解德国人的高位压迫,德尚指挥格列兹曼深度回撤也是为了配合双后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本届欧洲杯唯一没有运动战丢球的球队,德国延续了此前对垒意大利时的比赛策略,那就是将高位逼抢和退防中的快速落位防守结合起来,从中圈弧附近开始接提升防守强度,依靠强劲的跑动和局部协作完成对持球人的围猎。在胡梅尔斯和赫迪拉缺阵的情况下,勒夫进一步上紧了球队整体运转的发条,依靠更加紧凑和高能的整体输出,来弥补局部位置个人能力下滑造成的亏空。这种攻守一体化的比赛模式风险较大,一旦对手利用直传球和局部快速配合通过中场,德国的后卫线便会直接暴露在对手的火力之下。法国在上半场最好的两次运动战机会均来自于格列兹曼的射门(6’和41’),这两次反击的共同点是马竞射手游弋到肋部时均得到了来自边路和后排队友的支援。在开场阶段,法国的边后卫较少参与助攻,马图伊迪承担着攻击基米希防区的任务,而在坚守了大约30分钟之后,德尚指挥球队在有球情况下将防线前移,埃弗拉和萨尼亚进入前场的频率明显增加,前者在禁区左侧接应乌姆蒂蒂分球后的一次过渡,帮助格列兹曼再次获得了单挑诺伊尔的机会。即便拥有了三名实际意义上的中前卫,但德国在防守对手反击时的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施魏因斯泰格和克罗斯本就不以往返穿梭见长,本该完成前后覆盖任务的埃姆雷-詹在防守中总是慢半拍,格列兹曼得以在其身后不断制造杀机。埃姆雷-詹在进攻端的表现也是德国队整场比赛的一个缩影,从比赛前30分钟依靠中场的调度和推进来推动肋部进攻,到30分钟之后全部简化为边路传中,德国在缺少戈麦斯的情况下依然企图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完成进攻,这是他们拥有高控球率(66%—34%)却在最后一传和门前一击(射门仅比对手多两次)上表现挣扎的原因所在。法国队的两个进球均来自于对手的失误,施魏因斯泰格的手球与之前博阿滕在1/4决赛中的错误有着相似之处,如何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控制身体似乎成为了困扰德国球员的一道难题。在格列兹曼扩大比分的进球过程中,德国防线没有因为基米希的失误而陷入慌乱,赫韦德斯指挥队友迅速在禁区内完成了对位盯人,最终导致丢球的原因不是防线的组织问题而是球员个人能力的欠缺,博格巴、吉鲁和格列兹曼均展现出了碾压对位者的实力。胡梅尔斯和博阿滕的缺席导致德国后卫线失去了出球能力,这让法国敢于在坎特出场后实施阶段性高位逼抢,在断球之后形成的大量一对一较量进一步凸显了法国中前场球员在个人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不完美的夺冠大热门】没有带上克鲁泽和福兰德,德国队围绕中锋制定战术却只有一名日趋玻璃化的中锋可供调遣,这不得不说是勒夫在组建球队时的失误。或许无锋阵才是他在备战期着力打造的A计划,这种带有明显局限性且在俱乐部赛事中都不常见的战术打法,对于球员间默契度不足、战术应变能力一般的国家队来说实在是难以驾驭。
法国历来是一支风格不够鲜明、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球队,不过,一旦球星们能够放下身段、专心致力于球队整体建设,加之铁腕主帅的运筹帷幄和因势利导,那么这支球队便会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伊达尔戈和雅凯时代的法国队完美地诠释了足球运动的真谛,德尚的弟子们暂时还无法达到前辈们的高度,但在竞争对手深陷危机的情况下,此消彼长之间形成的比较优势足以帮助他们披荆斩棘。在接下来面对葡萄牙的比赛中,法国中场在运动能力方面的优势将大幅度缩水,边后卫位置上的缺陷令他们很难利用对手菱形中场在两翼的空当,C罗、纳尼和桑切斯的反击组合将对蓝色防线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承压体验。如何高效地利用控球时间,像对阵冰岛时一样打出简洁快速的边中配合,将成为法国在决赛中的取胜之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