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vage2000 发表于 2016-5-2 22:05:49

这个刺客不太冷——NIKE Mercurial Veloce Ⅱ对比测评

刺客,从"水星元年"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人诧异于突然在98年决赛中迷失的“外星人”,也有很多人惊艳于赛后罗尼肩上的那双水星R9——刺客的前身。
作为如今耐克足球头号球星C罗代言的系列,NIKE从来都不会吝惜地把最尖端的球鞋科技一股脑地运用在这款头牌上。但是,作为无法享受球员定制待遇的普通球迷,科技含量最高的顶级、甚至ELITE球鞋,真的是最合适的吗?并不是。虽然这代刺客顶级Vapor X普遍被赞良心产品,但今天要介绍的这双Veloce,也就是刺客10次顶级,也许更具亲和力。
SF4在大力宣传下显得风光无限,这一代的顶级Vapor也确实有着十分用心的设计,好评声也不绝于耳。相比之下Veloce似乎并不出彩,但笔者将对其与Vapor X进行比较,以证明Veloce的诚意绝不输顶级。仅从外观上很难分辨Vapor与Veloce。

(Vapor)

(Veloce)
首先从鞋面说起,顶级配置Teijin超纤,有ACC涂层,而次顶级为超薄超纤,无ACC。两者都配有支撑层(个人感觉可忽略)。顶级与次顶都属于超薄级别的鞋面,顶级1.41mm,次顶级1.52mm(数据来源于网络),与前两代Vapor有过之而无不及(1.6mm)。在手里能明显感觉顶级更为柔软,但两者都属于十分柔软的材料,实际上脚后差距不大。鞋面的摩擦系数上顶级就甩开次顶几条街了,尤其是在雨天时,顶级通过ACC基本能保持住鞋面的摩擦,而次顶级鞋面这时的效果就有些不忍直视了。
顶级有一个别出心裁的一体化鞋舌设计(见上图Vapor),无论你是什么脚型,都能告别鞋舌跑偏,据说也有利于球鞋触感,只是据说。次顶为普通鞋舌。两者均为内置TPU,且后跟比较柔软,后跟锁定都挺一般,顶级稍胜一筹。柔软的后跟也许会提升舒适度,但保护性值得质疑,这个问题将在之后单独讨论。
然后说到鞋底,舍弃了前一代的玻璃纤维大底,回归到尼龙大底,次顶也一样,感觉就一个字,软。中掌的加强梁效果也不明显。至于鞋底的软硬程度孰好孰坏,不同人有不同习惯,笔者暂不做评论。
然后是鞋钉,顶级与次顶的鞋钉也是相同的配置,且都基本保留了上一代的特色。


FG大底较前两代后跟钉取消了镂空,数量加倍,告别了断钉;AG依然是刺客专属设计,十分出色,不同于9代次顶级AG,也不再有断钉断底情况。

最后来看看鞋楦,这一代的鞋楦我认为是与以往每一代差别最大的一代。曾经的刺客让很多“屠龙脚”和“脚趾上翘”的朋友望而却步,向来有“刺客脚”的说法来形容能驾驭刺客的双脚,而现在,人人都能是“刺客脚”。

顶级与次顶级基本采用了一样的鞋楦,上脚后差距不大。耐用度上个人认为次顶更优,两双鞋都无开胶问题,在体重较轻的朋友脚下两者都能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当体重较大时,顶级鞋面材料的韧性显然不够,会在与鞋底的粘合处有开裂,比开胶更为严重,因为很难粘合,次顶级则就俩字儿“不开胶”(不排除不同产地与批次质量有些许差异)。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这两双鞋整体偏软的问题。鞋面柔软可能是好事,但对于保护双脚比较关键的大底与后跟TPU都偏软就比较让人忧心了。在高强度的比赛时足弓处更易出现劳损或拉伤(笔者体验为:偶尔比赛后足弓轻微酸痛,暂无拉伤出现)。有过旧伤的朋友需要好好考虑再入手。
正题说完,笔者还有一些关于球鞋等级选择上的经验希望分享给新入门(坑)或正在纠结的朋友。
对于收藏球鞋的朋友,我只想问:“土豪你家缺擦鞋的吗?”对于爱好球鞋同时也经常实战的朋友(笔者自认为属于这类),建议不要随便下手,等某款球鞋测评出来,确认适合自己时可入手顶级,确实顶级的体验价值更高,顶级里也不乏实战佳品。缺实战鞋时可以在众多系列的次顶级里扫一扫,有惊喜哦。偶尔收藏可以出点血入手特别版与限量版,收藏普通市售版通常意义不大。而大部分手里只会留个位数实战球鞋的朋友,我真的想说,很多的次顶级非常超值。
经手球鞋多了,留在手里的球鞋一共有两种标签,一种是“喜欢”,一种是“好穿”,我手中的的次顶级球鞋都是后者。究其原因在于,顶级球鞋作为系列的宣传招牌,科技噱头是重头戏,为了追求科技,舒适性与兼容性被放在了低优先级(参考毒蜂二代);为追求轻量化,耐用性又被放在了低优先级(作为顶级里良心产品代表之一的这代刺客也有这样的问题)。而对比中低端,次顶级球鞋一般保留了顶级球鞋主要设计理念,采用更精细的做工,使用更优质的材料,在保护性和舒适性上更出色(其实有些废话,毕竟更贵)。为证明我所言非虚,晒一下我现在手中还留着的刺客吧

(8-10代顶级各一双,9代次顶1双,8代次顶3双,文中鞋钉对比中的黄色VeloceⅡ是旧图,脚瘦所以与之缘浅,实物已被朋友顺走。感谢队友的黑色CR7出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刺客不太冷——NIKE Mercurial Veloce Ⅱ对比测评